最新动态

位置: 网站首页 最新动态 正文

【学员风采】第92期李耀辉:从信院到AI职场:一位技术学子的破茧成长之路——“一线城市”系列报道

来源:

发布时间:2025-10-20 08:56:13 点击:

李耀辉,晋中信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25届学生,双体软件精英产业学院22期学员。现就职于通智人工智能科技(北京)有限公司,担任技术支持工程师。

引言:每一次选择都是成长的伏笔

从山西太谷的校园课堂,到北京AI科技公司的一线岗位,李耀辉从容应对着AI领域的挑战。他的成长并非偶然,而是一场由勇气、机遇与师恩共同铺就的蜕变之旅。他说:“成长路上没有白走的路,每一步都算数。”

国际视野:从偶然浏览到主动出击的蜕变

大学期间,一次偶然的网页浏览,让李耀辉看到了布鲁塞尔自由大学(VUB)交流学习的报名信息。那一刻,他没有犹豫,迅速提交了申请。“现在回想,那可能是我大学里第一个真正‘主动’做出的决定,”他笑着说,“但当时的我并不知道,这个决定会成为我突破自我的起点。”

交流名额的竞争异常激烈,前后历经三轮考核,材料审核、笔试与面试。最让他难忘的是面试环节。当评委问道:“假如你成功出国交流,你会如何展现自己?”他起初有些紧张,但脑海中突然闪过一句话“机会要靠自己争取。”他深吸一口气,清晰地说道:“我相信,交流不仅是学习知识,更是文化的传递。我会用专业能力展现中国学生的素养,用开放态度融入国际环境。”这份自信打动了评委,也让他成功拿到了名额。

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交流期间,李耀辉不仅学习了前沿的计算机课程,更在与国际同学的协作中练就了跨文化沟通的勇气。“以前我习惯埋头学习,但在VUB,我学会了主动发言、主动提问,甚至主动组织小组讨论。”这段经历让他明白:机遇从不会凭空降临,只有敢于表达的人,才能为自己打开一扇窗。

职业抉择:点亮迷茫中的航向

大三那年,李耀辉陷入了许多毕业生都曾经历的迷茫,考研还是就业?他在书本与职场之间反复权衡,却始终找不到答案。

当时正好有一门课程是《职场关键能力》,殷少华老师在课堂上用真实的职场案例和清晰的成长路径图,打破了李耀辉对“职场”的刻板印象。“原来工作不是机械地完成任务,而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成长过程。”他感慨道。

课后,他鼓起勇气找到殷老师,倾诉了自己的困惑。殷老师没有讲大道理,而是直截了当地说:“去双体学习,去实习,去真正接触工作。”这句话像一束光,瞬间照进了他犹豫不决的内心。

李耀辉反复琢磨这句话,渐渐意识到:与其在理论的海洋中继续徘徊,不如走进实践场,用行动验证方向。最终,他选择加入双体软件精英产业学院。“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我之后的轨迹,”李耀辉说,“如果没有殷老师的点拨,我可能还会在迷茫中打转。”

双体淬炼:理论到实践的关卡

进入双体后,李耀辉首先感受到的是与传统学院截然不同的培养模式。“双体最大的特色,就是‘技术+职场’的平行培养体系,”他解释说。每周的学习都被清晰地划分为两个部分,技术训练(Java开发、数据库原理职场关键能力培养(时间管理、沟通表达、团队协作)。这种设计旨在系统性培养技术与职场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。

李耀辉开始系统学习Java开发,然而,尽管书本知识掌握得不错,一到实际编码却总是束手无策。“看代码能懂,自己写就卡壳”,那段时间他倍感焦虑。

尤为令他印象深刻的是,王景明老师并未将教学局限于传统开发框架。在课程中,王老师特意引入了AI工具辅助编程的教学环节。他演示如何利用智能代码补全、漏洞检测等AI技术提升开发效率与质量,并启发学生思考:“未来的开发者不应只是代码的搬运工,更要学会驾驭AI这个‘副驾驶’。”这一前瞻性的教学视角,悄然在李耀辉心中播下了对人工智能领域产生浓厚兴趣的种子。

转折发生在王景明老师的一次课后指导。王老师没有简单地让他“多练习”,而是说:“光背代码没用,咱们用若依框架+vue做个酒店项目,你就能明白Java怎么用了。”于是,一场“手把手”的项目教学开始了。从环境配置、框架搭建,到预订模块的逻辑设计、数据库交互,王老师一步步示范、一次次调试,甚至把多年积累的调试技巧也倾囊相授。

“那次项目实战,是我技术成长的关键节点。”李耀辉回忆道,“当我亲手实现酒店预订系统的入住、结算全流程时,我才真正理解什么是‘编程思维’。”更重要的是,王老师不仅教技术,更教他如何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。

这种从“知道”到“做到”的跨越,让李耀辉彻底摆脱了“纸上谈兵”的困境。在这里,他学会了团队协作、项目汇报、时间管理——这些软实力,后来成为他在职场中脱颖而出的“隐形竞争力”。“这种‘技术+职场’的双轨制培养,让他意识到优秀的人才不仅要会解决技术问题,还要懂得如何与人协作、如何表达观点、如何推动项目落地,”他总结道,“这正是复合型人才的核心价值。”

职场进阶:从Java开发到AI支持的全面跨越

凭借在双体积累的扎实技术,李耀辉在大四实习期顺利拿到了用友集团的Java开发工程师offer。半年里,他参与企业级项目开发,熟悉了敏捷开发流程和团队协作模式。然而,在代码与需求之间穿梭的过程中,他逐渐意识到:自己渴望的不是单一的技术深耕,而是更广阔领域的综合成长。

就在这时,通智人工智能科技(北京)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持工程师岗位吸引了他的注意。“这个岗位既能接触前沿的AI技术,又需要参与项目管理、跨部门协调,甚至参与新人培训,”李耀辉说,“这正是我想要的全面成长。”

入职后,他的工作内容远超预期。技术上,他负责维护项目部服务器集群与网络安全;协作上,他要对接人力、财务、法务等多个部门,确保项目流程顺畅;甚至,他还承担起新人培训的工作,将自己在双体和技术一线的经验分享给同事。“现在的工作,要求我既懂技术,又懂沟通,还要懂一点管理,”他笑着说,“但正是这种复合型挑战,让我感受到了真正的成长。”


结语:感恩与展望——在AI浪潮中继续前行

从晋中信息学院的课堂,到布鲁塞尔的国际交流,再到北京AI公司的实战一线,李耀辉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。他说:“我庆幸自己抓住了交流的机会,听进了老师的建议,也在双体实现了技术的蜕变。”

如今,作为AI领域的技术支持工程师,他依然保持着学习的心态。“技术永远在迭代,但母校和老师教给我的,是面对变化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思维。”未来,他希望在AI行业继续深耕,用技术创造价值,用成长回馈师恩。

正如他在日记中写下的那样:“人生没有白走的路,每一次尝试、每一次指导、每一次选择,都是成长的养分。而最好的感谢,就是把这份养分,浇灌成属于自己的森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