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德哲,晋中信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25届学生,双体软件精英产业学院22期学员,现就职于北京交顺科技有限公司,担任Java开发工程师。

双体淬炼:从“被动学习”到“主动创造”
在晋中信息学院的校园里,张德哲曾是一名普通的大数据专业学生。和很多同龄人一样,他热爱技术,却也对未来的方向感到些许迷茫。直到他踏入双体软件精英产业学院,一切才开始悄然改变,短短一年间,他先后拿下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级三等奖,获聘顺丰集团核心科技企业北京交顺科技有限公司,成为一名Java开发工程师。
大三下学期,张德哲站在选择的岔路口。身边的同学有的准备考研,有的开始实习,而他偶然了解到学校双体软件精英产业学院正在招募学员。“当时我看到‘技术+职场’双轨培养的宣传,心里一动——这不正是我想找的‘真实感’吗?”
通过双体招新面试,他如愿加入“凌云一部”。第一天走进双体教室,他就感受到截然不同的气氛,没有传统教室的课桌椅,而是仿企业工位的开放空间;同学们不叫“同学”,而是互称“同事”;老师也不再是“老师”,而是“导师”。

“我们从第一天起就被当作‘准员工’对待。”张德哲回忆道,“我们每周要准备软约演讲、写周报、编写代码,组织各种丰富的活动,模拟管理团队。这种全真的职场体验,让我们提前适应了企业节奏。”
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“软约演讲”——每人五分钟,分享技术观点或软件信息。“一开始我紧张得手心冒汗,但两个月后,我已经能从容讲解。”
四个月的高强度训练涵盖Java核心技术、分布式架构、算法与数据结构,每一项知识都通过真实项目落地。“老师从不直接给答案,而是不断追问‘你为什么这么设计?有没有更好的路径?’”这种苏格拉底式的启发教学,初期让他极其不适应,但后期却成为他应对复杂问题的“思维利器”。
在一次团队项目中,他主动承担后端架构设计,尽管中途屡次遇到技术阻塞,但他没有退缩,带领组员查阅文档、调试到深夜,最终独立设计出一套可扩展的服务模块。“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——我能创造价值。”
在紧张的学习期间,张德哲还参加了学院组织的“AI+研发数字峰会”,与来自百度、阿里、腾讯等企业的技术专家面对面交流。“这些活动让我了解到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,比如大模型的应用、生成式AI的落地场景等,这帮助扩展了更广阔的技术视野。”
赛场突围:从“技术练习”到“真实创新”
张德哲看到“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”的通知,几乎没有犹豫就决定组队参加。他联合“凌云一部”中几名技术扎实的同学,选择“软件应用与开发”赛道,立项“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交通管控系统”。
校赛阶段,团队利用双体学院提供的7×24小时开放教室和高性能设备,全力投入开发。“我们常常调试到凌晨,回宿舍时整栋楼都已熄灯。”作为项目负责人,他不仅要写代码,还要订计划、分任务、做协调。“那段时间,我迅速理解了什么是‘技术领导力’。”
冲进省赛后,真正的挑战才刚来临。团队的核心模块——交通流量识别算法,准确率始终卡在90%无法突破。“我们试过调整参数、增加数据、更换模型,效果都不理想。”连续一周,进展缓慢,团队气氛有些低迷。
就在有人提议“要不要降低标准”时,张德哲站了出来:“我们再试一次。”他带领大家重新梳理文献,尝试引入注意力机制(Attention)和集成学习策略,连续两周每天训练模型、分析结果、优化细节……最终,识别率跃升至96.5%。“准确率跳上96%的那天晚上,我们几个人在研发室里欢呼——那一刻我明白,没有突破不了的技术瓶颈,只有愿不愿意坚持的决心。”
挺进国赛前夕,系统突然出现严重稳定性问题,复杂网络环境下频繁超时、数据丢失。距离提交只剩48小时。没有抱怨,没有慌乱,张德哲立刻组织通宵排查。最终团队锁定通信模块的底层缺陷,重构代码、引入缓存和智能重试机制,在截止前4小时终于通过全部压力测试。
“那48小时,是我大学最难忘的48小时。”他说,“我们挤在教室里,累了就趴桌睡一会儿,醒了继续调试。那一刻,技术不再是冰冷的代码,而是团队信念与坚持的载体。”
全国总决赛,他们从容登台,流畅答辩,最终拿下国家级三等奖。
职场启航:从“竞赛选手”到“企业工程师”
结业前的最后几周,双体导师为他提供了一系列职场赋能指导,包括简历制作、模拟面试、职业规划等。一切准备就绪,2024年秋招,张德哲投递了顺丰集团旗下的北京交顺科技有限公司——一家专注智慧交通与政务信息化的科技企业。
多轮面试中,他最常被问到的不是“学过什么”,而是“你如何解决问题”。
“面试官对我们的大赛项目非常感兴趣,尤其是交通识别算法的优化思路和系统稳定性解决方案。”他从容不迫,从问题定位、技术选型、实验验证一直讲到团队协作细节,“这些都不是教科书能教出来的,而是双体和竞赛送给我的‘实战礼物’。”
他特别提到一场“压力面试”,面试官突然抛出一个他们项目中未曾覆盖的场景难题。“我当时第一反应不是慌张,而是快速拆解问题、组合已有技术模块、提出三种可能路径——就像我们每次在双体做项目复盘那样。”
最终,他成功高薪拿到Offer,成为Java开发工程师。张德哲表示,“学院的模拟面试让我提前适应了企业面试的节奏和问题类型,老师们的反馈帮助我不断完善表达方式和内容组织。”而他的大赛经验、技术思考与表达风格,也获得企业高度认可。
回首来看,张德哲说,“如果我当初没有选择双体,没有敢于参赛,我可能还是那个只会写作业、不敢做项目的大学生。正是这一段段经历,让我从‘知道’走向‘做到’,从‘学习者’变成‘创造者’。”
结语:成长没有奇迹,只有足迹
张德哲的故事并不是“天才爆发”的剧本,而是一个普通学生借助优质平台、勇敢挑战、逐步蜕变的历程。“技术实战+职场能力”的双体系培养、以赛促学的项目锤炼、与企业接轨的思维训练——这三层阶梯,托举了他从课堂到赛场、从赛场到职场的跨越。
正如他所说:“代码是人写出来的,架构是人设计出来的,问题是人解决出来的——没有人天生就能,但每个人都可以学会如何能。”
他的成长仍在继续,而他的路径正照亮更多后来者。在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,教育不再只是传授知识,更是唤醒潜能、塑造思维、赋能实践的过程。张德哲的经历,正是晋中信息学院双体教育的最佳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