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晋中信息学院双体软件精英产业学院项目部里,两枚镌刻着“学员”字样的工牌静静躺在储物柜里。郝雨晴最后一次擦拭自己的学员工牌时,指尖抚过那道被键盘磨出的划痕。在双体学习结业的四个月前,这个文科生女孩连“GitHub”都要查字典拼写,那时苏翊婷则在拼命的练习表达。而在此时此刻的工作中,俩人正在同一家公司同一项目组并肩奋斗作战。两张工牌上的这对共同成长的“双生花姐妹”,郝雨晴是文科审计专业学生,苏翊婷则是理科大数据专业学生,她们共同的身份是双体软件精英产业学院第23期学员。
原本毫无交集的两人在双体相遇,初识时她们在双体互称“同事”,挂着“双体人”的同款学员工牌,双体四个月的“校园版”职场变形记后,她们变成了真正的同事,胸前的工牌则换成了上市公司、软件百强企业朗新科技的员工工牌。两人在朗新科技同时担任数据部门的项目运营,从“同事”到同事,两人双双实现软件百强企业高质量就业。

在踏入双体之前,郝雨晴刚斩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场模拟招聘大赛特等奖。比赛期间,她结识了一位特别的评委老师——康晓,从信院双体毕业到知名互联网公司字节跳动,康晓的奋斗历程和职场成就,就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郝雨晴对双体职场模式强烈好奇的心门,所以双体面试时郝雨晴是这样说的,“我想加入双体,看看康晓学姐口中的职场变形记”。
苏翊婷则不同,她本身就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学生,主攻技术方向,在专业学习过程中,她逐渐察觉到自身Java技术存在不足,实际操作时常常陷入困境。当了解到双体有实战项目,能跟着老师和团队真枪实弹练技术,为了在Java领域走得更远,掌握扎实本领,她满怀期待加入双体,渴望补齐技术短板。
就这样,在命运的安排下,两个怀着不同目的人相遇在了双体同一项目部,甚至是同一项目组。

回顾双体四个月的“淬炼”之旅,第一周可以说是最难熬也是最简单的。难熬在于,突如其来的改变让人难以适应,早八晚十上下班打卡让她们初步体会到职场时间纪律的残酷,严格执行的“6s管理条例”更是从行为习惯上对她们进行了全方位的职场“塑形”。而简单是因为她们谁也没想到,这是姐妹两待在各自“舒适圈”的第一周,也是最后一周。
两人深厚的感情更多是缘于一场“不解”之缘,郝雨晴是一个典型文科生,语言表达是她的专长,对编程不感兴趣只想学好职场,而苏翊婷是一个理科生,不善于表达,喜欢钻研于技术。在完成首个实战项目《图书管理系统》时,在一次项目会议,郝雨晴便提出分工方案,“我负责路演展示,苏苏主攻技术开发”。然而她的提案尚未说完,老师突然在分工表上画了个醒目的红圈“互换角色”,空气骤然凝固。文科生要写代码?技术宅要做路演?望着彼此错愕的眼神,老师写下遒劲的四个字“木桶效应”。

从此,清晨七点的双体教室里,总有两个依偎的身影。郝雨晴的羊皮本开始记录《Java从入门到精通》,苏翊婷的键盘旁多了《演讲与口才》。她们独创的“影子练习法”在走廊回响,郝雨晴编写程序时,苏翊婷就像影子般同步讲解逻辑;苏翊婷练习演讲时,郝雨晴化作人形提词器。某个深夜,当《图书管理系统》终于成功跑通第一个借阅流程时,两个姑娘在空荡荡的项目部相拥而泣,窗外的星光落进她们泛红的眼眶。
这种破茧成蝶的蜕变,在第十八届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上绽放异彩,获得国家二等奖。郝雨晴带领技术团队开发的《一览龙山》小程序,与苏翊婷自信讲述的《道韵龙山》文旅方案珠联璧合。郝雨晴不再是那个看到代码就头疼的文科生,她带领技术组利用SpringBoot框架搭建的小程序,实现了文旅地图的3D可视化;苏翊婷也褪去了技术宅的拘谨,在答辩台上从容拆解算法逻辑的模样,仿佛一个专业产品经理。颁奖典礼上,评委惊叹“既有理工科的严谨,又具人文情怀的温度”。的确,郝雨晴的羊皮本里,墨香与代码开始共生,最新一页记着K-Means聚类算法心得,页脚却标注着《演讲中的诗意留白》;苏翊婷的编程书签,则是郝雨晴手写的叶芝诗句,“穿过我青春所有说谎的日子,我在阳光下抖掉我的枝叶和花朵”。鎏金奖杯映照着她们会心的笑容,木桶的每块木板,都在相互扶持中拔节生长。
当朗新科技的offer同时飘落两人案头,她们在项目部一次次模拟面试场景,苏翊婷对着镜子调整领结,郝雨晴在旁模拟压力提问。两人分工协作,查找可能遇到的高频问题,反复斟酌,推敲回答逻辑,轮流扮演面试官,进行各种压力面试。面试的那一天,两人即便觉得已经准备充分了,依旧难以避免紧张情绪,当天对面坐着的是一个年轻的面试官。“请用两个词形容你们的优势”。面试官话音未落,两人异口同声的回答已然响起:“精技术、善表达”。面试官微微一笑“你们好,学妹”。两人惊讶的发现面试官竟是双体八期学长,三人相视而笑,墙上的司徽与记忆中的双体logo在阳光下交相辉映。

朗新科技的入职培训季,当同期实习生还在为晨会汇报焦虑时,这对搭档已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。郝雨晴将双体的“软约演讲技巧”训练移植到需求评审会,三分钟讲清复杂业务逻辑的能力,让部门总监惊叹“像在听TED演讲”;苏翊婷则把算法思维注入运营分析,用Python搭建的数据看板,把原本三天的经营分析压缩到两小时。
如今在朗新科技办公楼的落地窗前,两位年轻的运营专员胸前的工牌不再有“学员”字样。面对堆积如山的业务资料,她们熟练运用双体习得的“目标拆解法”,将庞杂信息梳理成思维导图。午休时分,当年那个调试代码的姑娘正在白板前演练项目汇报,而曾经的主持人却在键盘上敲击出优雅的算法,就像曾经无数个星光璀璨的夜晚,她们始终相信,当木桶的每块木板都向上生长,盛满的将是整个银河的星光。项目述职会上,两人不约而同展示了珍藏的“成长图谱”。郝雨晴的图谱上,象征技术能力的曲线从入职第三个月突然陡升,那是她独立完成支付系统对接的时刻;苏翊婷的折线图里,“沟通效能”指标在季度末冲破阈值,标记着她主持跨部门协调会的日期。
如今走在朗新科技园区,她们依然保持着双体养成的“AB角色”习惯,每次项目启动,总会互换视角审视方案。某次产品发布会上,当郝雨晴用技术术语解析用户体验时,苏翊婷正用人文视角向投资人讲述数据温度。发布会结束后的庆功宴上,当年那个在双体走廊消防栓前练习演讲的姑娘举起香槟“敬木桶里长出的翅膀”。
储物柜里生锈的学员工牌,某天被新来的学员发现,当年轻女孩们惊叹前辈的传奇时,郝雨晴正在调试即将上线的人工智能客服系统,而苏翊婷的日程表上,赫然列着下周的元宇宙营销工作坊。对于真正突破短板的人而言,成长永远是现在进行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