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动态

位置: 网站首页 最新动态 正文

【学员风采】第74期苏浩:抓准机遇,选择比坚持更重要——“一线城市”系列报道

来源:

发布时间:2024-06-07 14:24:31 点击:

苏浩,晋中信息学院2013级软件工程专业,双体软件精英产业学院六期一部学员,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旗下《中国经营报》任记者一职。从工程师到记者,人生不设限,跨口、跨行、跨体制,紧抓时机、善于选择,事业一样精彩!

从工程师到记者

恍然间,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已有7年,我是信院软件工程2013级的学生,目前在一家中央级媒体担任记者职务。很多人听到我的学历背景和工作履历第一反应就是,跨界玩得这么大,为啥?我想说,机遇面前,选择比坚持更重要。学历背景,应该是助力职业发展的一块垫脚石、敲门砖,而不是束缚个人规划的枷锁、绳套。

大学期间,我有幸与双体结缘。学习时光虽然短暂,但却让我受益良多。直到毕业实习、初次求职,我都把程序员作为自己的必然选择,但现实情况却一次又一次推着我思考、逼着我改变。

一组数据可能更有说服力,每年毕业季意味着上千万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同时涌入职场,2022年大学毕业生1076万,2023年达到1100万,2024年1179万,其中计算机、电子信息类仅本科毕业每年近40万。40万,还不包括博士、硕士以及高职毕业生。而相对应的是头部公司屈指可数,工作强度和压力非常之大。从我个人掌握的信息来看,更多人选择了国企研发或者单位维护类工作,我也是其中一员。

2017年,在用友运维部门的实习结束后,乘着“大数据”东风,我进入了一家国企承担舆情大数据分析的技术类工作。

可喜的是工作压力与实习相比,悬崖式下降,有了个人时间;发愁的是工作以重复性、机械性劳动为主,不仅直接脱离技术前沿,对职业技能增长性不大,天花板极低,还可能在日复一日的温水煮青蛙过程中,让人丧失斗志。也就是在我迷茫的时候,出现了第一次机遇。

由于我所在的单位是媒体类单位,技术岗位更多是围绕辅助主业开展,我发现我们的测试思路和汽车测评存在逻辑耦合。换言之,我认为汽车记者能做的事情我应该也能胜任。于是,我向单位提出了转岗申请,经过试用,我得到了宝贵的转岗机会。当然,这对我而言意义更为重大,我不仅实现了岗位、身份转换,更实现了跨行转业的第一次人生“大动作”。

担任汽车记者期间,我主要做了两件事。第一,找业务增长点。我发现记者中文科生居多,文笔流畅、感受细腻,而理工科背景则以逻辑见长,尤其是数据方面,工科背景给了我很多便利,依靠较强的逻辑和数据处理能力,我在汽车领域稳扎稳打,积累了不少资源。第二,找能力扩展点。进入职场后,纯粹的学习难之又难,切实可行的还是与业务相结合。我发现自己在分析公司情况的时候,财务知识欠缺,导致公司有问题,发现不了,或者知道有问题,不知道怎么佐证。我以此为契机,加强了财务知识学习。也就是这两方面的努力,为我抓住第二次人生机遇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从国企到互联网媒体

经过一段时间的汽车记者生涯,我发现汽车行业并不是非常乐观,记者的敏锐性告诉我,是时候换一个赛道了。

2018年,我意识到大健康行业的发展潜力,凭借此前的新闻作品和积累的人脉资源,我加入了医疗大健康互联网新闻机构。乘着互联网企业的东风,事业也迎来了发展小高峰。

而在这段工作经历中,我的互联网思维得到了极大锻炼,这是和国企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、工作模式。两年的工作时间,我不断成长,换来了两年的“优秀员工”称号。

回归“国家队”媒体

2021年,我感受到互联网媒体行业大整顿的气息。于是,我再次做出人生选择,离开了承载了3年时光的互联网企业,带着我学到的市场意识和新媒体思维,再次回到媒体“国家队”。现在每年输出文章近百篇,去年由我执笔的《纳入医保,公立医院“互联网+”医疗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》一文,获得银川互联网+医疗健康协会的第二届“互联网医疗行业推动奖”。

如今的这份工作,我愿意称之为“事业”。权威的平台,给工作强有力的背书和支持;完善的机制,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单位的“规划内”;统一的体制,让个人的权益真正得到保障。

回顾毕业后的7年,我的每一步都是“惊险的一跃”,跨口、跨行、跨体制,哪一步走不好都会让事业彻底陷入停滞。好在“苦心人天不负”,机遇确实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。任何时候,别放弃努力,别停止学习,机遇到的时候,你的每一点积累都是选择的依照,你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抉择的底气。